问题标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瓷瓶薛长登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用手机对着】
更新时间:2024-04-27 23:48:12
问题描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瓷 瓶

薛长登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 ,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

程文增回答:
  (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内容与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C.“这其实是老教授在考虑要不要告诉顾林,这个瓷瓶的价值其实不止30万”错,老教授当时并不知道瓷瓶真正的价值.   D.“塑造父亲高大形象”错,主要是为了说明瓷瓶的来历.   E、“全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错,文章不是第一人称叙述的,而是第三人称.   (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本题从王讲授在江北开店及花30万买瓷瓶的原因和送真瓷瓶这些事件可以看出王讲授的知恩图报和诚信的形象特点.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解答时找到与瓷瓶相关的事件,分析概括即可.本文主要事件及其意义:赠送瓷瓶感谢救命之恩,买回瓷瓶知恩图报,送回瓷瓶诚实守信.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   本题为开放型题目,两种观点均可,但要有理有据.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及写作意图的基础上,结合着小说中王教授的人物形象,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题、艺术效果等角度探究这种结尾手法所起到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1)A B (选A得3分,选B得2分,选C得1分,选DE不得分,选三项或三项以上不得分.)   (2)①知恩图报.当年被救时送的瓷瓶虽然是“赝品”,但也是知恩图报思想的体现.25年后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也是知恩图报.   ②知错能改.王教授一直因送了恩人“赝品”瓷瓶而愧疚,为寻找恩人而到江北开设分店.明知瓷瓶是赝品,依然用30万买下,不仅是知恩图报,更是对当年错误行为的纠正.   ③诚信善良.王教授在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毅然把瓷瓶送回.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顾林父亲25年前救人后,老教授父亲送给顾林父亲瓷瓶,这不是钱的事,是对恩人表达感谢的一种方式.   ②老教授用30万买下本以为不值钱的瓷瓶,这不是钱的事,是知错能改、知恩图报的表现.   ③老教授知道瓷瓶价值400万后送回瓷瓶,这不是钱的事,是诚信善良品格的体现.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4)观点一:点睛之笔   ①交待了瓷瓶的真伪,解答了前文关于瓷瓶真伪的疑惑,使小说内容更完整.   ②丰富了人物性格,赞美了王教授不仅具有感恩情怀,而且不缺诚信与善良的品格,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   ③戛然而止的情节,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升华了文章主题.   观点二:蛇足之笔   ①情节自相矛盾.前文已经说了瓷瓶曾经被鉴定过,是赝品,不值钱,结尾又说专家鉴定为真品,价值400万,前后矛盾的表述成为小说的硬伤.   ②有损人物形象.王教授20多年寻找恩人,30万元买下不值钱的瓷瓶,已经将知恩图报的精神充分表现出来了,如果送回的是不值钱的瓷瓶,那说明王教授在意的是瓷瓶承载的感恩情怀.如果送回的是价值400万的瓷瓶,不免让人疑惑:王教授是不是觉得还是钱的多少才能衡量感恩之心的真伪?   ③削弱文章主题.如果王教授送回一个不值钱的瓷瓶,那瓷瓶就是舍己救人品格和知恩图报精神的承载体,是一段佳话的见证者.一旦价值400万然后被送回,就不知道这瓷瓶是因为有特殊意义被送回,还是因为特别值钱被送回,削弱文章的主题.   (8分,观点2分,分析6分,只有观点没有分析不得分.)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